- 15810851284
- 974993029
- 974993029@qq.com
-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中黎科技园3号楼C座401
10月17日凌晨两点多,市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结束了在新疆的交流之旅落地重庆,跟随他搭飞机返回的还有10余个来自新疆的水稻育种材料。
朋友一句对新疆米的夸赞,引出了此次李经勇的新疆之行。
时下,正值新疆水稻收获之际,在阿克苏、伊宁等地,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温光条件,这里的水稻亩产平均达到880公斤,出产的“雪米”“软米”口感又香又糯。
怎么让大米更好吃,是近年来水稻育种工作者的共同追求。自上世纪70年代杂交水稻育成后,40多年里,消费者对大米的需求逐步从吃饱向吃好转变。
“以前别人说我们‘种不出杂交水稻’,是‘劣质稻区’。通过科研攻关,这些说法都被一一打破,今年全市水稻优质率已达到近80%。如今,我们种水稻不仅要让它产量高,还要让稻米更香、更好吃、吃出健康!”李经勇说。
产量越来越丰
田间鉴定、表型测试,终于甩掉“劣质稻区”的“帽子”
李经勇生于上世纪60年代,小时候由于粮食产量低,物资匮乏,经常吃不饱。
上世纪70年代,杂交水稻的育成,为解决当时粮食紧张问题带来了曙光。据测算,当时重庆常规水稻的平均亩产最高仅600斤,而杂交水稻能达到八九百斤。
但重庆气候特殊,特别是水稻抽穗灌浆期的七八月极端高温,不少杂交水稻引入重庆后往往“水土不服”,稻米品质不高。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,不少人说“重庆根本种不出杂交水稻”,重庆还被划分为劣质稻区。
“重庆的水稻分蘖拔节期弱光阴雨,极大地影响了水稻高产;抽穗灌浆期高温伏旱以及温差过小,则不利于水稻优质。”市农科院水稻所李贤勇研究员表示。为了育成重庆的杂交水稻,一时间,科研人员纷纷踏上了水稻高产与优质育种材料的搜寻之路。
从国内外收集材料,在重庆进行田间鉴定、表型测试……历经千辛万苦,李贤勇团队终于在20多年前发现了“宝贝”:有一份材料在寡照条件下仍能茁壮生长!
他们当即着手杂交选育,为了加快研究进度,还利用海南的气候优势,冬季飞到海南多种一季水稻。
2004年,能在重庆产出优质米的水稻品种——“Q优2号”终于培育成功。经重庆和国家品种审定机构测试,不但米质达到国家三级优质标准,而且比当时的主推品种增产6%以上。
2006年,李经勇也借助国际水稻所的力量,利用一株表现优异且香味浓郁的材料,杂交出我市首个国标二级优质水稻“渝香203”。
这些标志性品种的出现,彻底打破了“重庆根本种不出杂交水稻”的论断,也让重庆摘掉了“劣质稻区”的“帽子”。
来源:重庆日报
农资王软件专业针对农资行业的管理软件